浪漫Aura

本片前半部分毫不费力地抒写了浪漫的氛围,来自于对演员的特写、意大利海边的迷人风光、旧式别墅,和有些年代感的风貌。让人仿佛已经深处此时此地,感受着海边潮湿的空气,与充满魅力的主角们对视,被一种自然舒缓的浪漫包裹着。已经太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有这种感觉,不是所有导演和演员要在表现浪漫的时候,都能如此克制、恰如其分和让人有带入感。

脱离电影,我的另外一个收获是,我对美的理解变得渐渐清晰。美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,美只是人的主观感受,只是人的感觉,我们的身体能感受到美,但我们的大脑总是需要抽象出一些概念来试图捕捉美的本质,再通过尝试塑造美的过程来洞悉其中的规律,来把握这一自来,但令人琢磨不透的现象。

我们通过身体的种种刺激和感觉来感受美,比如心跳加速、肾上腺素升高、多巴胺分泌、狂喜、下意识屏住呼吸、流泪、想拍照记录。美有太多来源和体会方式,为什么我们都称之为美?是因为有什么共通性吗?我想解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是,我们能不能塑造美,而塑造和发现美是同一个过程,是制造机会并以此观察从因到果的完整过程。我们通过绘画、建筑、雕塑、音乐、工业设计来尝试美的各种路径,从一些好的典范比如这部电影、梵高毕加索的画、苹果的产品设计,我能看到的一些美的概念元素是:充满细节、主次分明、良质、协调。

虽然通过遵循这些规律能生产出美的产品,让人有购买的欲望,能卖个好价钱。但这些抽象概念并不直接对应我们身体的各种感受,我们的身体并不能直接感受到“协调”,那到底什么是美?对这个概念更深的追问有意义吗?我相信和享受无限的细节和多样性,但我也相信有一些更深层的实质和基础,那就是意识。我认为意识是大脑的电信号活动,身体的其他部位是大脑的支持系统,主观感受是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反馈信号。而美,是那些积极的信号,那些能更好支持大脑活动、身体存活和繁衍的信号。那些催生这些信号的事物是美的,但美的概念被人际和社会文化进一步扩大,也许外延到促进团体、信仰的事物。前面说的那些美的规律都在这个链条上有迹可续:丛林中细节是生与死的关键,分明主次是大脑的最主要工作,良质的东西是更可靠的捕猎工具,协调是秩序、习惯和效率。美首先是好的,积极的,但当我们认为对悲伤情绪的共情和慰藉是好的,那凄美就是成立的,或者说“凄”和“美”可以是同一特定事件的不同侧面,彼此独立只是恰巧同时发生。

但美不是最核心的东西,在我看来,很多人包括这个电影的主角们,把被关爱、魅力这一美的感受放在首要位置,生活在空中楼阁中,渐渐走入极端和深渊。总的来说,美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,它直接根植于我们的生存基础,我们对美的感受和追求,是遵循生命之道,美虽然不是最核心的东西,存在和发展才是,但美是生活的催化剂,生活的盐。

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,爱也有很多种,可以涵盖很广,但有一种感情被误认为或者伪装成了爱,我觉得有必要加以区别对待,那就是占有欲,我甚至认为单纯的喜爱人或物都不是爱,那只是爱的衍生情感。很多人说过,我也部分同意,那就是,爱更多的是一个动词。回到之前我对意识的描述,美是那些积极的信号,而爱是产生这些信号的来源,这些行为产生的神经刺激是爱的感受,也是美的。当我们觉得某些事物对自己有利,我们就会觉得喜爱,会想获取更多的爱。一切的关键点是最开始的爱的行为,而不是想要获得更多的欲望,喜爱和欲望都是副产品,很有意义,它构成了正向刺激的回路,但追寻这些所谓爱、实则欲望的感受就像在追寻海市蜃楼,舍本逐末。爱是善待自己或他人的行为,爱的主体是付出行为的人,爱的客体是被善待的人,所以人可以自爱,然后有自尊;人也可以爱别人,别人会得到爱,对方不一定但也许会爱自己。一旦有爱,整体的幸福感总是在增加的。

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分自卑和自恋,甚至我觉得是同一回事,都只看到自己,都没有自爱,只能通过别人的爱来度日,一味地索取。电影里的Tom表现得明显很自卑,脑子里一直重复Dickie和女主说的”I like him”,在听到Dickie说自己boring的时候恼羞成怒失去理智,其实Dickie未尝不是一个极其boring的人,大可一笑置之而不必当真,自恋的人最在意别人的评价。Dickie是同一种自恋人格的另一个极端的表现,那就是玩世不恭、拈花惹草、反叛败家。也许是从小的娇惯,以及从忙碌的、一脸严肃的父亲那得不到一丁点的爱,导致他丧失了深层的生活意义感和动力,也没有建立自爱和独立感,靠着家里的钱过着光鲜、但毫无价值、甚至危害社会的人生。

在我看来,爱是行为,而行为(行动)才是生活的主要内容。看到、关心、善待、感恩自己和身边的人,大可不必走入深渊。

《天才瑞普利》是一部很棒的电影,情节和细节值得推敲,演员的表演令人赏心悦目,也是一个很好的警醒。